OCAC | 探寻儿童教育的新方式 ——记华锐双语学校教师儿童哲学培训

前 言

厦门大学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在知名学者曹剑波教授领导下,大力支持省内外学校开设儿童哲学课程,已通过暑期学校、讲座、展示课等形式培训了数百位儿童哲学教师,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  壹  /

“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为让学校教师掌握点燃学生内心之火的钥匙,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3月10日下午,厦门华锐双语学校特邀请厦门大学哲学系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特任副研究员黄睿博士为双语学校的教师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儿童哲学的研究分享。

 

黄博士深入浅出地给我们全体教师普及了儿童哲学的入门课。儿童哲学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看待教育、对待儿童的新思路。它建立在“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的事实基础上,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并鼓励孩子针对问题进行互相对话与探究式思考,从而发展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黄博士指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儿童哲学十分有利于学科教学,并能很好地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其核心就在于“刺激物;大问题;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写”这15字诀。具体表现为:

● 学科教师给予孩子感兴趣、能理解的,能引发孩子多样化思考的感官刺激,如故事、视频、图片、实验……,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教师提供思考工具包,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具体讨论,充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问题既包括有定论的问题、无定论的问题也包括有争论的问题。

● 教师利用黑板、白板、思维导图等形式,使学生的思维轨迹可视化。

这样的融合将使课堂变得有趣、有料、有效,而教师也将有全新的体验:备课有收获、上课有惊喜、反思有深度。在当今学生学习内驱力普遍低下的现实情境下,无疑是一缕新的曙光。

/  贰  /

事实上,以大问题为“核心技术”之一的儿童哲学与IB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课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会后初中部的梅惠玲老师做的总结,IB课程要求学生在基于事实的、概念性的及争议性的三个层面进行的问题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究品质,与儿童哲学不谋而合。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场讲座引发了在座老师们的浓厚兴趣,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老师们纷纷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积极提问,争相与黄睿博士交流。小学部的祁伟老师向黄睿老师请教:“儿童哲学探讨的问题是否存在禁区?”朱金靖老师则请教黄博士:“如何在儿童哲学中营造良好讨论氛围?”……

时间匆匆,相约于华锐的一场关于儿童哲学与学科融合的短暂培训落下帷幕,然后关于儿童教育的新思考却在每个老师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它将生根、发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