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S人物专访 | 耶鲁决赛摘金归来 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编者按: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还记得我们开学初报道的MYP初中部学子在世界学者杯获奖的文章吗?

上文中我校初中部七年级的周行之同学,从厦门全球轮1500名选手中晋级到耶鲁冠军轮决赛,这一次,他与来自全世界顶级的选手在藤校耶鲁大学交锋,历经了9天的赛事,他与团队舌战群儒、层层突围,从来自全球52个国家的2500名顶尖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了团队金奖,在世界舞台上问鼎巅峰,荣耀绽放!!!

从区域轮到决赛轮再到耶鲁冠军轮,历时半年的赛事,让我们看到,周同学身上爆发出的无限潜力,让我们看到华锐小初的全人教育给学生构建的教育底层逻辑如何丰盈他的内心。

少年应有鸿鹄志

当骑骏马踏平川

跟着我们,一起走进周行之在耶鲁大学全球夺冠背后的故事。(本文由市场部老师与周行之母子采访编辑成文)

“耶鲁大学的建筑风格就给人一种非常浓厚的学术气息;漫步哈佛大学,人文底蕴十分厚重,仿佛置身一座300年前的殿堂;麻省理工学院前卫的建筑,散发着理性与艺术共存的美感……”周行之向我们描述他此番在耶鲁大学参赛时期,参访三所名校时的感受,正如他所描述的理性与艺术共存的美感,这位七年级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沉稳缜密与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同样打动我们。

#1  🌍从厦门到耶鲁

 跌至谷底后的触底反弹

 

从厦门到耶鲁,这是周行之第一次独自出国。没有周密的行程准备,没有当地亲朋的接应。13岁,不算高的个子,吃力地拖着塞满衣服的行李箱,登上国际航班,一飞就是16个小时。带着憧憬和期待,他说:“非常激动,但又有点担忧”。

与来自全球的顶尖学子齐聚一堂,争夺最后的殊荣,他坦言“很有压力”。不过,在周行之看来,成败输赢此刻并不重要,“要看重过程,要在参与中刷新认知”

2023年11月2日,WSC世界学者杯的TOC(耶鲁冠军轮)如期在世界顶尖学府——耶鲁大学打响。来自全世界52个国家超过2500名的优秀学者们经层层淘汰、环环选拔,最终脱颖而出,在为期9天的冠军轮赛事中,角逐出冠军团队。赛事分四个环节:团队辩论、协同写作、知识挑战、团队竞答,全方位考验着选手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语言文化功底、协同协作能力和领导力,被誉为“全球中学生学术嘉年华”。

▲耶鲁冠军轮现场

周行之作为众多学者中的一员,此前,在我校夏季承办的世界学者杯全球总决赛中,他就与来自全世界20个国家的1500名优秀学者们展开激烈角逐,一路过关斩将,晋级到本次耶鲁冠军轮。

▲周行之 8月在本校参与全球轮现场

然而,夺冠之路并非坦途, 经历过“跌至谷底”的挫败之后,才迎来了“重获新生”的反弹!

当回顾参加世界学者杯(WSC)的经历时,周同学会不停地谈论那次经历是多么具有挑战性和令人难忘。

“从区域赛到全球总决赛再到耶鲁冠军轮,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而每一次挑战的成功都是我迈向’世界学者杯’总决赛的一小步。在比赛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数不胜数的文章,对某些主题进行额外的研究都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高山。IB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需要为了备战主动查阅海量资料和制定策略。”

初到耶鲁,对手的强大让周行之感到“不是非常适应”甚至是“感觉到被碾压”。与他同寝室的是一位英文为母语的八年级学生,他毫不遮掩,戏谑称“感受到了与世界级优秀选手的差距”,他清楚记得这种滋味。

不过,周行之始终怀揣着一个信念:既然能来到耶鲁冠军轮,就全力去享受这个过程,把这次决赛当做开拓视野的体验,至于结果,不是那么的重要。

回想起冠军轮决赛的那些日子,周行之绘声绘色,在“团队辩论”环节的夺冠之路并非坦途——当天早晨,作为一辩的周行之走错了比赛地点,于是错过了第一轮辩论,团队无奈落败。出师不利的他和队友及时调整心态与展开复盘,分析原因,调整策略,迅速在第二轮比赛中反败为胜,IB学习中的及时反思得以实践。

“赢了之后,我感到很自豪,因为对手都是英国人”。直到今天,谈起这段插曲,“触底反弹”的胜利喜悦仍会在周行之的脸上流露。

在他和妈妈的眼里,获此成就,前期的日积月累是关键——往近的看,CRS对赛事的重视、老师的专门指导对比赛过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往远的说,IB课程体系所提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及时反思”等培养理念与学习方法,在无形中塑造者每一位拥有国际视野的学者的诸多优秀品质。

#2🌍 世界学者杯

  华锐小初的全人教育宗旨

当周行之谈到,他在耶鲁大学和来自全球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选手们PK获得胜利时的那份自豪,也让我们对华锐小初的全人教育体系是如何构建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平时即赛时

世界学者杯强调跨学科思维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这与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小学至初中的IB全人教育体系完美契合。华锐双语学校的小学至初中的超学科、跨学科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鼓励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将知识应用于真实场景,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与世界学者杯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

参与世界学者杯的学生们需要在学术竞赛、学术写作、团队合作和辩论等环节中展示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运用,形成全面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锐小初平时教学中注重启发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演讲能力,学校的各项UOI成果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活动层出不穷,世界赛事舞台与他们平日里的学习场景相比,并不陌生。

▲周行之活跃于校内外各大赛事活动场景

周行之同学正是凭借着在华锐双语小初将近四年的体验式学习,在超学科、跨学科的课程实践中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研究和团队协作技能,在世界学者杯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2.学校即赛场CRS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一直是众多国际赛事在厦门的承办基地学校,每年的世界学者杯、未来之城、阿思丹商赛都在我校举办,这不仅是办学实力的验证,更是彰显一种东道主的胸怀。我们的学子对于这类多元化的国际赛事丝毫不陌生,主场作战也会感受到来自母校的支持力量。

▲CRS往期承办各类国际性赛事图集

3.专业老师的赛前辅导

华锐小初有一支专门对学生进行赛事辅导的老师团队,他们无私的给孩子们做着细致的专业赛前辅导。”Allan的辅导是非常有帮助的,我的辩论及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赛场上越来越从容不迫。”周行之说。从陈词立论,到团队沟通,再到各辩手的配合衔接,一步步落地,一点点成长,很大程度得力于学校提供的全球轮专项培训中,Allan老师亲力亲为,将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周行之感慨:“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赛事十分重视。”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国内、国际的竞赛舞台上脱颖而出。也正因为如此,参赛学子都能底气十足,心怀荣誉感。“我感觉我不只是为自己而战,更是为学校而战。”周行之在夺冠后的感言,恰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3举家从岛内搬至岛外  🌍 

从创校期到携手家校共育

三年前,在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创立之初,周行之便作为创校生录取入学。

“我和孩子爸爸是一起来参加面试的,华锐当时在厦门是一个全新的学校,我和其他家长的心态一样,抱着观望的态度,心想至少要等TA沉淀一年之后再来吧。“

“行之的转学对我们家庭来说,是个重要的选择,如果我们选择这个学校,意味着我们全家要从岛内搬到岛外,我和爸爸的工作也会因此做到相应的调整,这是我们家庭重大的决定。”

行之妈妈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她本人在教育行业深耕数载,和我们谈起择校教育观、家庭教育娓娓道来……

“在孩子爸爸和我完成了面试之后,孩子对我说,他要再进去和校长聊一下”,就这样他在校长办公室聊了很久,我和爸爸在外面等他。

当时正读小学四年级的他,就显示出异于同龄人的稳重。周行之在回家的车上坚定表示:“妈妈,我们不用等到明年再来了。”

行之妈妈很惊讶的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杨校长和我说话的时候坚定、温柔又有力量,她的眼神是真诚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尊重学生的学校,我决定要来了。

几经熟虑后,一家人便笃定了转学来华锐的选择。三年后的今天,当周行之站在耶鲁世界级的领奖台上,证明了这个在彼时看似“有点冒险”的选择,至少是正确的。

▲周行之和爸爸妈妈疫情时期的合影

孩子每天在华锐看得见的成长,从四年级到七年级、从小学跨度到中学,从稚气少年到青春期男孩,我们也见证学校的一步步成长,见证老师们把IB的全人教育体系执行到日常的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中。”周行之妈妈说,这些年来,儿子和学校的进步,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以看出孩子在这里,他是热爱的、喜欢的,我们真的很感恩能遇到这样的学校”。
好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奔赴与共同托举。周行之的成就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因素。

在周行之妈妈看来,成绩分数并不是评判孩子的唯一准则,“相对于一纸分数,家长更要关注孩子的全人发展。周行之妈妈说:“家长更应让孩子勤于思考,不断反思;让孩子不断的做自我突破,做挑战;让孩子他们善于沟通,充满关爱,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而这些,正好对应着IB框架体系的“十大培养目标”,也契合着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对每一个学子的培养目标。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环境下,周同学和我们分享:“耶鲁此行,比获得金奖更大的意义,是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从去之前的’心比天高’,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我找到了重新奋斗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