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共生・智汇招生新路径 | 清华教育领导力研修团对话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

2025年6月13日上午,清华大学教育领导力国际研修项目校长访问团一行36人走进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围绕“破局与共生——基础教育招生策略的挑战与创新”主题,一场汇聚前沿智慧的学术对话由此展开,教育领域的真知灼见在思维碰撞中熠熠生辉,为基础教育招生策略的探索铺就深邃路径。

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IHS高中部校长房园园作为此次研讨会主持人,她在开场中热情洋溢地代表学校全体员工,向远道而来的教育界嘉宾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房校长提到,厦门作为山海交融的浪漫之城,鼓浪屿的琴韵、南普陀的钟声,勾勒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绝美画卷;同时,作为嘉庚教育精神的发源地,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壮举,激励着无数教育人砥砺前行。此次嘉宾们汇聚于此,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深度碰撞,更是对嘉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众人将携手探索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共同书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活动开场,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周小明总校长率先登场,为访问团全方位勾勒出学校的独特轮廓。这所由中锐教育集团携手英国近500年历史的顶级名校莱普顿学校共同打造的15年一贯制国际化学校,自诞生起便锚定目标—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国际化教育的标杆。学校精心搭建起独特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为学生铺就多元升学之路;师资团队实力强劲,中外教师比3:1,个性化教育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关注;学校5年亮眼的办学成果更令人瞩目,尤其是100%世界名校录取率,无疑成为吸引关注国际升学家庭的强力磁石;学校在全人培养理念指引下,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多元升学路径,成功塑造出区别于传统公立学校的竞争优势。

学校的市场招生部陈玲总监分享了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在基础教育招生领域的挑战、实践与创新策略。她提到,在厦门民办校的行业竞争变局下,学校面临周边多所双语及国际学校的区位竞争压力。实践中,学校精准定位36-45岁及26-35岁的核心家长群体,采取“线下+线上”双轮驱动的招生策略,通过制作校园采访、毕业生Vlog、《小美满》MV等内容矩阵强化品牌触达,提升品牌识别度,提炼学部核心差异化优势,做教学与市场的“翻译者”,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家长能理解的故事。创新层面,学校推出课程升级解读、探校团活动,并联动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等跨界资源,构建“教育价值可视化”的招生体系,为行业提供了从竞争破局到生态共生的实操样本。

研讨会的互动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清华班学员围绕民办校招生与发展畅所欲言,厦门行之教育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晓文以“以三年・博五年”为题,结合厦门民办普高招生案例,提出极具前瞻性的创新思路。他建议提前启动招生工作,通过构建家长社群、开展公益活动等精准营销策略,增强与目标群体的联结。

深圳市华朗学校副校长王戈分享了学校以“产品为王”为核心的招生体系与实战经验。该校与择校平台、教培机构等市场化渠道深度合作,构建招办+学部双引擎驱动的策略,推行全员招生机制,形成“渠道拓展—数据驱动—口碑转化—产品支撑”的闭环招生模式,有效突破民办学校招生内卷困局。

学领集团青岛海诺学校副校长姜懿轩分享了学校以“广域链接、精进内核、深链共鸣、长情承诺”为核心的招生体系,以研学活动“前置设计—过程管控—价值裂变—价值认证”的闭环管理强化教育产品力,搭配“三微仪式”提升体验感;依托“教育合伙人”机制构建家校共生生态,形成从品牌曝光到终身服务的招生闭环经验。

会上,大家还就招生投入与生源稳定、学校特色定位坚守等关键问题展开热烈探讨,碰撞出众多兼具实战性与创新性的思想火花。学员们达成共识:当下民办校招生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价值竞争”,唯有以过硬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品牌口碑为根基,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研讨活动结束后,嘉宾们开启了校园参访之旅。漫步在现代化校园中,极具设计感的教学楼、设施完备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依次映入眼帘。嘉宾们走进标准教室,感受先进教学设备营造的沉浸式学习氛围;在艺术工作室,学生们创意十足的绘画、手工作品彰显着学校在美育方面的成果;校园内中英双语的文化墙、随处可见的国际化元素,更是生动诠释了学校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参访过程中,嘉宾们不时驻足交流,对学校高端完善的硬件设施、浓厚的国际化氛围以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赞不绝口,此次校园之行也让大家对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的办学实力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从周小明校长对国际化办学格局的全景呈现,到陈玲总监的招生策略实践分享,再到各地优秀校长专家的创新思路解读、深度交流以及实地参访的直观感受,这场活动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执行再到实地体验的完整链条,为破解民办校招生难题提供了多维度视角,也为教育管理者们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深刻的思考启示。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期待未来能与教育同仁们能将此次活动中收获的智慧与经验转化为持续深耕的动力,在国际化办学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以创新的招生策略为帆,以扎实的教育实践为桨,不断探索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