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YP的课堂中,每一个孩子都是探究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是充满期待的探索这个世界。而老师们在这个阶段,悄悄的把终身学习者的种子种在了学生心里。
图:来源于网络
今天我们就走进华锐莱普顿学校PYP的课堂,看看老师们是如何根据一条探究线索来做课程融合的吧。
当我们推开小学部教室的门,将会惊奇的发现有的同学趴在地上涂涂画画,有的同学坐在凳子上拿着平板查资料,有的同学在大纸上剪动物的形状,也有的同学在小声的讨论。
大家似乎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很专注。老师并没有在这个时间段讲课,而是在教室里面到处指导学生,不时小声地帮助着需要帮助的同学。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奇课堂,竟让孩子们如此投入呢?
图:来源于网络
原来他们在做PYP主题单元:共享地球—热带雨林的探究式学习。
在PYP的分层教学里面,老师是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允许孩子有一定差异性的,并且老师会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在保证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内驱力的同时,还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不同孩子学习的难易程度。所以,在我们的眼前,同学们学习的节奏不一样,但是他们学习目标是一致的。
我们今天的这一条探究线索就是:热带雨林的世界分布。
PYP的超学科融合就是所有学科尽可能的融合,孩子在课堂上感觉不到是在上数学课还是科学课,他们整个课堂过程是在参与、享受。
我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打开学生的思考维度,用融合的方式丰富我们的课程内涵,同时我们有环境的支撑、高端的审美和独特的创意。
科学融合部分
科学老师会带着孩子一起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热带雨林分布区域在哪里?(学生们需要在地图上定位世界几大热带雨林的具体位置,在中国的热带雨林分布在哪几个省份?)
热带雨林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非地带性因素?
热带雨林的自然特征有什么?降水量?气温?
热带雨林对世界环境的重要性是什么?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结果汇总,最后展示研究成果。
这个过程我们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学生需要自己寻找关键词查找资料,也需要在众多信息中筛选他们需要的信息,这就是思考技能的培养过程,在小组中不断的讨论来确定最后展示的内容和方式,这是对交流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
双语融合部分
我们的语言老师(语文、英语)也会根据同样的探究线索加入到融合课程中来。我们会学习关于热带雨林的特定词汇,会学习用形容词、动词来描写热带雨林的景色以及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会带着学生阅读大量关于热带雨林的绘本和观看相关的有趣视频。老师们也会给学生推荐更多关于热带雨林的书籍和绘本以扩展他们的阅读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们将了解更多关于热带雨林的知识,产生更多的兴趣点,激发强大的好奇心,进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参与度。
通过对热带雨林的扩展阅读,老师会让学生制作阅读后的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思考技能和表达能力,通过思维可视化策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融合部分
数学老师在这个探究线索中会巧妙的把热带雨林的世界地域分布结合起来,通过地域分布,来学习数学的位置和方位。在这个环节我们训练孩子的方位感和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
当学生们对平面世界地图有整体认知之后,我们会运用GOOGLE EARTH,让学生在地图软件上寻找到世界三大热带雨林的位置,并对位置和方向有进一步的感知和学习。
在这个环节上,孩子需要学习很多知识:方位、方向、图示、比例尺等等,这些概念听起来很多很大,但是都不用担心,我们的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总是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最重要的是,老师会通过热带雨林世界分布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发生迁移,从世界地图到国家地图,再到城市地图、学校地图、公园地图,最后自己绘制地图,从知识点的迁移到学生技能掌握,顺理成章,手到擒来。
同时,在我们的探究中,老师也会引入统计和概率的认识,在对热带雨林的气温、降水、温差的学习中,从对各种图表的解读能力再到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力迁移。
学习的过程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和思考技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让孩子们在课堂中玩儿得不亦乐乎。